滾動信息:2023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全文共27條。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fā)布《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正式稿刪除了意見稿中的一些條款,同時也改動了一些條款,最終變成21條,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正式稿刪了什么?改了什么?為了便于大家一目了然把握征求意見稿與正式稿的異同,我做了一個全文對比版表格,表格最后面附上了對刪除內容和修改內容的簡要分析,供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二)
(征求意見稿 vs 正式稿)逐條對比
| 
			 意見稿 (全文)  | 
			
			 正式稿 (全文,修改處加粗)  | 
		
|---|---|
| 第一條
			 【股權激勵爭議的受理】用人單位基于勞動關系以股權激勵方式為勞動者發(fā)放勞動報酬,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給付股權激勵標的或者賠償股權激勵損失發(fā)生的糾紛屬于勞動爭議,但因行使股權發(fā)生的糾紛除外。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 
			
			 【已刪除】  | 
		
| 第二條
			 【訴訟中的仲裁時效抗辯之一】當事人未提出仲裁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仲裁時效問題進行釋明。  | 
			
			 【已刪除】  | 
		
| 第三條
			 【訴訟中的仲裁時效抗辯之二】當事人在仲裁期間未提出仲裁時效抗辯,在一審期間提出仲裁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超過仲裁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 
			第二十條
			  當事人在仲裁期間因自身原因未提出仲裁時效抗辯,在一審或者二審訴訟期間提出仲裁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仲裁時效期間屆滿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 第四條
			 【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的仲裁時效】用人單位未依法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支付未訂立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的,仲裁時效期間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從用人單位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起計算。  | 
			
			 【已刪除】  | 
		
| 第五條
			 【特殊勞動報酬的仲裁時效】勞動者主張用人單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加班費的仲裁時效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已刪除】  | 
		
| 第六條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是尚未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的權益保護】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是尚未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勞動者請求參照適用勞動法律法規(guī)處理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保護、職業(yè)危害防護以及工傷保險待遇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已刪除】  | 
		
| 第七條
			 【轉包或者分包的勞動關系】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將承包業(yè)務轉包或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該組織或者個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承包人為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單位,承擔支付工資、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等用工主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第一條
			 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承包人將承包業(yè)務轉包或者分包給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該組織或者個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承包人為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單位,承擔支付勞動報酬、認定工傷后的工傷保險待遇等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八條
			 【被掛靠單位的勞動關系】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該組織或者個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被掛靠單位為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單位,承擔支付工資、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等用工主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第二條
			 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掛靠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單位對外經營,該組織或者個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被掛靠單位為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單位,承擔支付勞動報酬、認定工傷后的工傷保險待遇等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九條
			 【混同用工】被多個用人單位交替或者同時進行用工的勞動者請求確認勞動關系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 
			第三條 
			 勞動者被多個存在關聯(lián)關系的單位交替或者同時用工,其請求確認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 
		
| 第十條
			 【外國企業(yè)及常駐代表機構主體資格】依法設立的外國企業(yè)常駐代表機構可以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 
			第五條
			  依法設立的外國企業(yè)常駐代表機構可以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 
		
| 第十一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勞動關系】有下列情形之一,外國人、無國籍人請求確認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第四條 外國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建立用工關系,有下列情形之一,外國人請求確認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十二條
			 【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就業(yè)糾紛】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和臺灣地區(qū)居民2018年7月28日之前未依法取得就業(yè)證件即與內地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確認2018年7月28日之前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勞動者請求確認2018年7月28日之后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且雙方法律關系符合勞動關系構成要件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已刪除】  | 
		
| 第十三條
			 【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的計算方式】用人單位未依法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勞動者的第二倍工資按月計算。不滿一個月的,按該月計薪日計算。  | 
			第六條
			 用人單位未依法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勞動者的二倍工資按月計算;不滿一個月的,按該月實際工作日計算。  | 
		
| 第十四條
			 【不予支付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情形】因下列情形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支付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第七條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支付二倍工資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用人單位舉證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 
		
| 
			 【正式稿第八條來源于征求意見稿第十四條第(三)項】  | 
			第八條
			  勞動合同期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認定勞動合同期限依法自動續(xù)延,不屬于用人單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情形:  | 
		
| 第十五條
			 【視同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期間不支付第二倍工資】存在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情形,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及時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為由,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視為已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期間第二倍工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第九條 
			 有證據(jù)證明存在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情形,勞動者請求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及時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支付視為已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期間二倍工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 第十六條
			 【符合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不支付第二倍工資】符合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xié)商一致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支付未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二倍工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已刪除】  | 
		
| 第十七條
			 【勞動合同的續(xù)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主張已經與用人單位連續(xù)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連續(xù)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guī)定:  | 
		
| 
			 【無對應條款】  | 
			第十三條
			  勞動者未知悉、接觸用人單位的商業(yè)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勞動者請求確認競業(yè)限制條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十八條
			 【競業(yè)限制條款的效力】用人單位與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約定在職期間競業(yè)限制條款,勞動者以在職期間不得約定競業(yè)限制、未支付經濟補償為由請求確認競業(yè)限制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第十四條
			 用人單位與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約定在職期間競業(yè)限制條款,勞動者以不得約定在職期間競業(yè)限制、未支付經濟補償為由請求確認競業(yè)限制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 第十九條
			 【勞動者違反競業(yè)限制約定應承擔的責任】競業(yè)限制條款約定的競業(yè)限制范圍、地域、期限等內容應當與勞動者知悉、接觸的商業(yè)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具有的商業(yè)價值和形成的競爭優(yōu)勢相適應。勞動者違反競業(yè)限制約定,用人單位按照約定依法要求勞動者返還違反競業(yè)限制約定期間已經支付的經濟補償、支付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第十五條
			  勞動者違反有效的競業(yè)限制約定,用人單位請求勞動者按照約定返還已經支付的經濟補償并支付違約金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二十條
			 【用人單位單方調整工作崗位、工作地點的審查標準】勞動者因用人單位單方調整工作崗位、工作地點發(fā)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對調整工作崗位、工作地點的合法性負舉證證明責任。  | 
			
			 【已刪除】  | 
		
| 第二十一條
			 【無法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情形】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的“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xù)履行”:  | 
			第十六條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的“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xù)履行”:  | 
		
| 第二十二條
			 【職業(yè)病健康檢查對解除勞動合同效力的影響】用人單位未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規(guī)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yè)病危害作業(yè)的勞動者進行離崗前的職業(yè)健康檢查,雙方協(xié)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后,勞動者請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 
			第十七條
			  用人單位未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規(guī)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yè)病危害作業(yè)的勞動者進行離崗前的職業(yè)健康檢查,勞動者在雙方解除勞動合同后請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 
		
| 第二十三條
			 【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責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有關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約定無效。  | 
			第十九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或者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承諾無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約定或者承諾無效。  | 
		
| 第二十四條
			 【勞動合同期滿后繼續(xù)用工責任】勞動合同期滿后,勞動者仍在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未表示異議超過一個月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雙方以原條件續(xù)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  | 
			第十一條 勞動合同期滿后,勞動者仍在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未表示異議超過一個月,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以原條件續(xù)訂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符合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情形,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以原條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依法承擔解除勞動合同法律后果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 
		
| 第二十五條
			 【仲裁或者訴訟期間的工資】用人單位作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決定被確認違法且勞動合同可以繼續(xù)履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支付上述決定作出后至仲裁或者訴訟期間工資的,用人單位應當按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時的工資標準向勞動者支付上述期間的工資。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 
			第十八條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終止可以繼續(xù)履行的勞動合同,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支付違法解除、終止決定作出后至勞動合同繼續(xù)履行前一日工資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時的工資標準向勞動者支付上述期間的工資。  | 
		
| 第二十六條
			 【特殊待遇問題】用人單位除向勞動者支付正常勞動報酬外,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限并提供住房等特殊待遇,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約定提前解除勞動合同且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情形時,用人單位請求勞動者折價補償服務期限尚未履行部分應分攤費用或者賠償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判令勞動者承擔相應責任。  | 
			第十二條
			 除向勞動者支付正常勞動報酬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限并提供特殊待遇,勞動者違反約定提前解除勞動合同且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的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時,用人單位請求勞動者承擔賠償損失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綜合考慮實際損失、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已經履行的年限等因素確定勞動者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 
		
| 第二十七條
			 【實施時間】本解釋自 XXXX 年X月X日起施行。  | 
			第二十一條
			 本解釋自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20〕26 號)第三十二條第一款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此前發(fā)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 
		
來源:人力資源法律


